

北京佳音特翻譯公司某翻譯,近日翻看中國翻譯史,無意間發現,維新派的一位首要人物是梁啟超,與對翻譯工作十分重視的康有為一樣,也發表過一些關于翻譯的議論,但專門的譯論不多,而維新派領袖人物中對翻譯問題論述最多,最有影響的,當推梁氏。
粱啟超,出生于1873年,逝世于1920年,字卓如,號任公,別署飲冰室主人等。廣東新會人。他是近代中國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和思想家,一代杰出的大學問家。他的一生,尤其是前半生,對我國思想界、文化界各方面都影響極大。他的有關譯論對于我國譯界自然也不例外。
北京佳音特翻譯公司該翻譯閱讀資料發現,梁啟超的某篇翻譯著作中,論文又引用了馬建忠關于當時翻澤界的弊病的論述,進而提出:“今日而言譯書,當首立三義:一曰,擇當譯之本;二曰,定公譯之例;三曰,養能譯之才。”
第一義是關于翻譯內容的選擇。當時,中同官局所譯之書,兵學兒居其半,而他認為:“人之所強者兵,而所以強者不在兵”。所以,有很多更重要的書急須翻譯。他列舉和詳論:“外國有關律例章程、學校教材、法律書、史書、政書、農書、礦學書、工藝書、經濟學書、哲學書等等對我國的重要參考價值,認為都有翻譯的必要。但“草創之始,未能廣譯,則先后緩急,亦當有次”,而“同一門類的書,則當于數書之中,擇其佳者,或擇其后事者”。他從維新救國的大目標出發作出的這些論述,比起馬建忠說的“應譯之書,擬分三類”,及高鳳謙《翻譯泰西有用書籍議))中所說的,要詳盡和深刻得多了。
第二義主要是有關譯名統一問題。他在論述中吸取了高風謙在《翻譯泰西有用書籍議》的有關見解,但比高氏更加深入,是當時有關譯名問題最詳盡切實的論述,所議大多為后來譯界所遵循。他提出了應該首先學習古代佛經翻譯的理論和經驗的重要看法,并認為翻譯最重要的是“其意靡失”,在這一前提下允許作必要的刪增與顛倒。接著,他還提到了舊譯如不好“當取原書重譯”,和如何避免對同一新書“彼此并譯”的問題等。這些也是當時別人較少論述的。
第三義是翻論人才的培養。他認為,“凡譯書者,于華文、西文及其所譯書中所言專門之學,三者具通,斯為上才,通二者次之,僅通一則不能以才稱矣。”因此,“欲求譯才,必自設翻譯學堂始”。他有力地支持了馬建忠的《擬設翻譯書院儀》。同時,他還指出日文與漢文相近,日本自維新后又銳意于西學。
總之,梁氏在《變法通議·論譯書))中提出的譯書“首立三義”,在當時確實是翻譯工作中最重要的理論問題。
對此理論,北京佳音特翻譯公司多數員工俱表示支持。更有北京佳音特翻譯公司和平里某翻譯對外語只是一種工具,學會外語一定得派用場,應該進而研究彼邦學術,否則不過象一只學語鸚鵡而已這一比喻高度贊同。他說,梁氏的這個比喻雖然尖刻一點,但實在是包含了他的很探刻的翻譯思想。他提出丁一個很令人深思的問題: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學英語,卻沒有幾人能介紹西方學術,反而還得主要讓學日語的人來轉輾介紹呢?這位北京佳音特翻譯公司的資深翻譯認為,這不僅是那些學英語的人缺乏“中學”知識,同時也因為他們對“西學”亦未下功夫研究。這是一針見血的。整個中國近代(乃至現代)學術史上,總的說來留東學者的貢獻大于留西學者,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。
本文提供由翻譯公司,北京翻譯公司
上一篇:漢譯英翻譯錯誤分析概說 | 下一篇:口譯翻譯方法論:語言分析和對比研究 |